商会介绍     商会动态      商会章程       加入商会


商会领导      会员企业      会员动态      光彩事业


山东资讯      宝鸡资讯      山东项目      宝鸡项目


齐鲁文化的精髓
来源: | 作者:bjssdsh | 发布时间: 2018-10-30 | 969 次浏览 | 分享到: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一山一水一圣人”是齐鲁文化的精髓。山是指泰山,圣人指孔夫子,水指黄河(也有说是趵突泉)。“一山一水一圣人”这句话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出自东平籍进士刘公瓘之口,刘公瓘从小家里很穷,他发奋苦读后来孔夫子成了大学问家,他年轻时曾经在东平湖畔率众讲学。 

  后来刘公瓘到南方做官,他的不少名联佳做在那里有不小的轰动,据说他刚到南方的时候,当地的许多学者都想考一考难为难为他,给他出对联对对联,当地有些才子和他对对联,其中有个才子说道:“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刘公瓘对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 

  齐鲁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区,除了上文我们讲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上述基本精神之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概括起来难度很大,我认为忠诚、仁义、好客、豪放、包容是齐鲁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了解它建议从旅游入手,走遍山东才能体验齐鲁文明。我们已经推出了六大产品,作为齐鲁文化推广的第一步。希望所有山东人都来关注齐鲁文化的发展。


  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精髓和地位是什么

  1、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的是为坚持正义和真理,宁死不向邪恶屈服的品质。气节之中,民族气节为重。民族气节是爱国主义的道德基础,它以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2、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

  各家各派思想特点和体系有别,但积极人世、救世的精神是一致的,因此形成了齐鲁文化的经世致用的基本精神。

  3、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群体主义精神,是齐鲁诸子、各家学派的又一共同主导精神。首先,管仲道家学派对合群、团结、同心同德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合群、团结、万众一心是力量的源泉,克敌制胜的根本。尽管管仲及管仲道家学派倾向于霸道,其学术思想基本是从霸业出发的,但是对“人和”“同心”等是强调的。

  4、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齐鲁古代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济济、圣贤辈出,优越于其他地区,除了上文我们讲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聚居融合的动力以及上述基本精神之外,还有一点,很值得深入研究,那就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齐鲁文化中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

  1、鲁国受封之地早已经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山东被称为“齐鲁之邦”,先秦时期,鲁国和齐国分处于泰山南、北,在泰山以南(今鲁南)地区,已发现了众多的原始文化遗迹。“沂源人”与“北京人”时代相当,他们可能是这里古人类的祖先。以之为中心,仅其附近便发现了猿人化石和近百个旧石器和新石器地点,说明这里是几十万年以来古人类活动的重要中心之一。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这里更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连,在鲁南地区形成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完整序列。

  2、鲁文化的特殊地位与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是统一的。

  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它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邦国。鲁自周初始封,历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3、从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中也能看出鲁文化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在区域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鲁文化与齐文化相互比较,这是很有道理的。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

  

  —盘活齐鲁文化精髓

  背景从“一点”走向“三点”

  “从青岛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区划调整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的过程。”采访中刘曙光告诉记者,从历次区划调整来看,只有不断调整区划,才能不断释放青岛发展的能量,才能不断整合资源。

  青岛建置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这近百年的发展中,基本就是“一点一线”模式的发展,主要在东部老城区,从栈桥这个点开始,沿着小港这一线的铁路,由点及线地发展,这就形成了典型的殖民时期港口城市发展的轨迹,而解放后由于处在海边前沿位置,受与海外相对隔离发展的影响,青岛逐渐由原来的重化工业城市转变为了轻纺工业城市,虽然后来有些电子企业发展起来了,但青岛作为现代化沿海都市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机遇。“其实从青岛建置到改革开放前的近百年发展中,青岛一直是按照‘一点一线’在发展,城市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观,城市发展格局相对固化。”

  到了80年代,黄岛区的设立给青岛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以前黄岛还属于胶南县的“荒岛”,国务院批准在黄岛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了一个国家级的“飞地”式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与主城区不相连,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青岛由原来的“一点一线”发展,转向了“两点”的发展,也就是一主一辅,老青岛是主城区,西海岸是辅城。

  刘曙光告诉记者,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战略的启动,青岛市于1994年对行政区划做出重大调整,调整后的区划为七区五市,这样以青岛核心区为中心,向东、北、西三个方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东移、北进、西跨”的城市空间展布格局,这也就形成了“三点”发展的局面,其中东面就是崂山区及其周边 ,西面则是西海岸,北面就是城阳区及其周边,自此青岛才真正开始了飞速发展。

  意义打消经济发展壁垒

  谈到此次规划调整刘曙光表示,历史上青岛经历了很多次区划调整,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如果说1994年的区划调整是“急风暴雨”,那么这次区划调整只能算“中到大雨”。虽然幅度不是最大,但却对青岛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说一下黄岛区和胶南市的合并,这个其实酝酿了很久。2002年港口经济重心西移,远洋航线转移到了西海岸,加上临港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整个西海岸逐步成为临港产业发展与布局的重心,吸引了很多欧美日等外资的关注。”谈起黄岛区和胶南市的合并,刘曙光认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刘曙光告诉记者,随着外资入驻越来越多,原来黄岛区和胶南市的这种区划现状就成了扩大招商引资的壁垒,比如一个大的投资项目,看中了黄岛,但黄岛提供不出这么大的地方,只能在胶南和黄岛之间才有这么大的区域,这样大的项目就无法落地,两个区市很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这就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机会成本提升。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这些相对独立的区域真正统一起来,所以青岛后来提出了西海岸经济区的概念,这是保留行政区划现状提出的虚拟经济区,但因为还是有行政界线,一些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如今黄岛区和胶南市正式合并为黄岛区,使得整个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出现了战略的转机,使得自2002年以来的重心西移有了一个支撑。黄岛区这个体量要比青岛老城区大很多,将来也会‘黄出于青,而胜于青’。”

  盘活整个齐鲁文化

  对于黄岛区和胶南市的合并,除了更好地推动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发展外,刘曙光还给记者展现了另外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局限在西海岸经济新区,放眼整个山东,这种影响是更大的。”谈到这个前景,刘曙光显得比较兴奋,“你看看西海岸的腹地是什么?胶州、高密、诸城、五莲,再往西往北走一直到孔子的故乡,这些腹地就像南方人杰地灵的苏州、无锡、绍兴等,是中国北方真正的人杰地灵之地,曾经涌现诸多才子、大家。这样的腹地具有丰厚的齐鲁文化,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未来黄岛发展好了,能够真正带动这个腹地发展,也就盘活了整个齐鲁文化的精髓。”

  刘曙光认为,如果把青岛老城区作为中外文化不断结合的代表,属于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那么未来以西海岸发展带动的腹地发展,则具有深厚的‘本土优势’,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黄岛区之于青岛的意义则远不只是又一个新青岛的概念,所以胶州湾的发展要向美国旧金山湾发展看齐,而黄岛也应该做旧金山湾大陆一侧的奥克兰,发展成一个物流等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和中心。

×
×